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符勇
领域: 企业战略  资本运作  品牌管理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打造中华***的资本商学思想库!

新辅导 新资本 新商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36
  • 博客访问:1593850

专家文章

企业管理者最需要的一课(二) 2009-06-28

标签: 自我管理   管理本质   灵魂   符勇  

企业管理者最需要的一课
           ---自我管理——诚敬

领导者洞察力培育的六种结构障碍

1、情感类障碍:“无知”导致的情感“偏好”和“偏恶”

情感类障碍来源于领导者内心所存在的贪心、嗔心和无知,其中无知又是贪心和嗔心产生的根源。一个领导者如果存在情感类方面的障碍,往往会以自身的“好”、“恶”心来行事,会直接影响自身洞察力的培育与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其在领导过程中会产生所谓的晕轮效应,即将某些事情过度的进行渲染和放大,或产生所谓的挑刺现象,拘泥于小事当中,不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反映事物或人事的客观面貌。这种障碍的存在对于企业领导者作出战略决策和关键抉择时,会带来灭顶之灾。

2、认知类障碍:“自是”导致的“上嫉”和“下慢”

认知类障碍来源于领导者内心深处的邪见、嫉妒和傲慢,邪见又是嫉妒和傲慢产生的根源。在这种障碍的作用下,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会“自以为是”,会以自身的“嫉”、“慢”心来待人,在决策过程中会局限于他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想当然的以过去的经验、或陈腐的知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而且因为傲慢,不能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因为嫉妒,就会采取斗气等不正当的处事手段,最后对自身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培育领导者自我洞察力的方法:领导者自我洞察力的培育事实上就是消除自身情感类障碍和认知类障碍的过程,只有将上述障碍一一消除,才有可能培育起领导者清楚敏捷的自我洞察力。

1、摒除自以为是的错误知见(自是)

领导者应该冷静从容地重新反省与修正自我已有的一切内在意识中的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中,不符合宇宙客观实际运动规律的错误认识,努力地建立与保持内在(谦)虚而能受、清明无惑、明空如镜般的冷静超然的观照心态。

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既不要盲目地去肯定,也不要轻易地否定这些业已成习的自我观点,它毕竟是我们人生经历中自觉或不自觉体察并验证到的局部、有限的一些真理。唯有对这些观念的形成过程与适用条件范围全面了解洞达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观察事物与解决问题的角度真正超脱于人类的观念束缚之中,得以全面、清晰、直接地把握事物的全部真相。为了保持明空如镜般的智慧生发心态,我们尤其要时刻警觉和反省到自我内在两种消极的心态。

2、消除“自以为是”所导致的“对下”傲慢心态(慢)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知。一个封闭的系统必然导致死寂,只有开放的心态才能使自组织系统得以真正维持。所以,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尤其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最容易产生这些知识之障。自我的更新首先是观念的更新,没有一成不变的观念,同样没有一成不变的世界,不变的真理:唯变是从。因此,在企业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永远珍存的信念那就是:“谦虚”。一个自我管理者也只有抱存着永远反省自新的开放心态,才能真正打开自我无限的智慧宝藏,培育自身敏锐的洞察力。

3、铲除似是而非的疑惑和“对上”嫉妒心态(嫉)

对于事物与自我没有正确了解之前,存在疑惑当然必要,只有秉赋科学的怀疑精神,才能使我们对业已成习的成见、偏见和邪见得以彻底认清与扬弃。但是,如果出于一种消极失败的心态和嫉妒心态当中,久而久之,这种消极失败的自我意象会在领导者的潜意识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巩固(心物互转),会使得领导者对自我无限的潜能完全丧失信心。因此,企业领导者应积极努力地探究与消除内在知识观念上似是而非的偏执与疑惑,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代圣哲(儒道释)的人生圆满之道,注意随时消除自卑自怜的消极心态和嫉妒心态,避免在这种状态中可能做出的各种决策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防止妄自尊大的傲慢情绪,又要提防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努力地提升自我正面的智慧与力量,消除对他人与外物的依赖,只有这样,清明洞达的智慧方能从内在自信中真正升起。

4、摒除愚昧无知的非理性行为(痴)

人们的身心内外世界都时刻饱受着贪欲与诱惑、烦恼与竞争更相交迭地刺激与骚扰,身心片刻地安宁只被用去思考和征服更多外在的财富与荣耀。难以想象一个时刻沉湎于自我贪欲中的人,能够产生敏锐清晰地自我洞察力。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努力排除自我身心内外一切现实情感与烦恼的干扰与诱惑,使自我的身心得到安稳自然,宁静愉悦的乐受条件下,这样才能使得内在的智慧得以自然地显现透达。“水不扰则自澄,心不整则自明”。

 5、摒弃外求贪欲之心(好)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人的身心世界总是希冀着外在的世界或他人,能被我们自由自主地把握与占有,以满足我们内心无穷无尽的欲望与要求。现实中人们早已习惯地认为外在的人和事物是满足身心快乐的必然要素,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欲求激惹着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向外驰求。但事实上一切外在的事物、身体、美貌、爱情、财富与荣耀时刻都在变化与消亡,自我的心意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与流转,人们的期望与失望、快乐与痛苦始终折磨着其身心。因此,在培育领导者洞察力的过程中,要努力摒除干扰领导者内心的贪欲之心。认清自我外求之心的本质,消除对外依赖的执着,形成理智明达、稳定清晰的心态。“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只有一个领导者消除了对外物和他人的依赖之后,才能真正地独立自由,才能真正地开发内在的智慧与潜能,才能真正产生敏锐清晰的自我洞察力。

6、平息外扰嗔恨心态(恶)

人们的身心需求一旦受到阻碍或无法实现,就会使我们的心智感受到不快、沮丧、烦躁乃至厌恶与愤怒,这是一个导致我们心绪冲动、暂时无法理喻却极具危险的理智失控状态,对于领导者洞察力的培育极为不利。这一心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心智沉浸在外在事物对自我的伤害刺激之中,这种情绪反应极大损害我们健全冷静的理智。这一心态对于领导者妥善理性的处理各种事物无一益处。相反却会在促使处理过程中敌对气氛的产生。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超越自我,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化敌为友,喜怒不动于心,乃至以喜怒为手段,达到自由自主于自我身心的高超管理水平。但同时明智的领导者应明白自我克制绝不是久久压抑,以至于积小怨成大怨,愤怒一发愈不可收的状态。孔子曰:“仁者无敌。”真正的理智者是建立在对世界对人生深刻洞察与豁达理解的明智之上。嗔恨的反面是博爱。只有对被人深深地关切与尊重,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信任与交流,整体和谐有序,人人自由满足的大同世界才能得以真正确立。由此可见,积极地呵护与培养民胞物与,天下大同、宽广博爱、包容一切的气度胸怀,不仅仅是对他人友善地回报与尊重,更重要的是激发与保持内在无限智慧的根本动力之源。

总而言之,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洞察与把握是建立在对自我高度冷静地反省与持久不懈地自新过程基础之上的。是人生根本方向,本中之本,重中之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不为内外干扰诱惑所动,宁静超然之极,自心的潜能与智慧才能自然地透达于外,造福于自我和他人,真正地实现人性的圆满。当然,这绝非一日之功。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对自我观念、言语和行为等内外习性深刻全面地反观与检点,不断地去除与剥离自我的“贪欲、愤怒、傲慢、疑惑、愚昧、邪见”等心灵负面消极之垢,呵护与培植内心的“知足、宁静、谦虚、爱敬、清明、正见”等祥和积极的处世心态,人人皆具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无限智慧与潜能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得以迅速显发。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一种超然、客观、冷静、求实的态度去观察现实世界中事物本来的运动规律呢?这当然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科学思维的大脑,不受任何内在和外在的干扰所惑动,才能真正的识别事物的本来面目,真正做到杰克 韦尔奇先生所说的“面对现实”。

仔细地去观照一下以上的六种障碍,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不仅仅是对领导者。但是我们只要认真的去观察成功领导者的真实经验以后,不得不得出这样一条结论:越是趋向于减少这六种干扰的判断决策,就越是符合事情的真相,就越能为领导者作出精确、可行的领导决策行为。

(待续),敬请期待

推荐
打造中华***的资本商学思想库! 新辅导 新资本 新商学
类别:管理创新 |   浏览数(4951)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